“你看我這樣,像下地的人嗎?”
大暑已至。鄲城縣胡集鄉白樓村玉米地綠浪翻滾,一人多高的玉米稈子密密麻麻。種糧大戶王雷悠然站在地頭樹蔭下,沒穿膠鞋,沒拿鋤頭,僅靠手機操作。
手機屏幕上,農林物聯網APP的各種數據清晰跳動——7月23日8時37分:“鼠情監測:無異?!薄巴寥罎穸龋?1.5%”……田間的攝像頭不分晝夜地守護著千畝莊稼。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不斷創新的農業智慧護航著中原糧倉的豐收。
科技賦能“慧”種田
商水縣張莊鎮高標準農田里,田埂被烈日曬得發燙,種糧大戶邱守先撫過翠綠挺實的玉米葉片感慨,“你瞅瞅,長得多精神!”
田壟邊,銀色的水肥一體機正在運轉,邱守先點開手機中的APP,打開1號閥門,水瞬間噴灑而出,在陽光下畫出一道美麗彩虹。邱守先笑出聲來:“以前靠牛,后來靠鐵牛,現在啊,靠‘云?!?!”
田間水肥一體機、氣象站等通過物聯網遠程操控,作物的“營養”需求在手機上一目了然。邱守先說,面對今年的干旱、病蟲害等挑戰,他的底氣就來自“科技這座靠山”。今年夏天,他的合作社2100畝小麥在高溫干旱中創下300萬斤的產量。
“干旱年景,只要管理得當,糧食照樣收得多、品質好!”舞陽縣蓮花鎮閆灣村種糧大戶閆躍東望著玉米田,眼里漾著笑意。
他的地里藏著高產門道:寬窄行密植播種技術搭配北斗智能精量播種機,機器一趟過,播種、施底肥、鋪滴灌帶全搞定。一畝地里密密實實站著5000多株玉米,整整齊齊。
“有了玉米密植滴灌技術,一畝地起碼能增產200公斤。”閆躍東說,“滴灌直接送水到作物根部,水肥量更精準?!?/p>
“玉米耐曬,怕連陰天。”閆躍東說,“光照充足,滴灌給得及時,作物積累的干物質多,產量自然就噌噌往上漲!”
耕,有北斗導航旋耕機沿著預設路線穩穩前行;種,有氣吸式播種機精準運作;管,有蟲情監測儀24小時值守,無人機高效植保;收,有聯合收割機在田間穿梭,收割作業、秸稈還田一氣呵成。
從種子破土到糧食歸倉,河南的耕種管收全程實現了機械化,田壟間處處彰顯著科技的力量。
良種一粒重千鈞
鄲城縣胡集鄉萬豐源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宛如一座“玉米練兵場”。
這里位于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近2000畝的玉米田里,幾十個品種“同臺競技”。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夏玉米中熟抗病種質改良崗位科學家團隊成員、省農科院糧作所副研究員郭書磊像嚴謹的“考官”,細致考察每個“考生”的抗病性、株高、穗長等產量潛力及籽粒品質。
“我們的目標不是選出‘狀元’,而是為不同環境找到適配的‘考生’?!惫鶗诮榻B,團隊培育的鄭單819等鄭單系列優質綠色玉米高產品種,在單產提升中表現優異,尤其在近幾年高溫干旱、陰雨寡照頻發的情況下,經受住了熱害、漬澇的考驗,產量還提高了10%到15%。
科技,就在實實在在的產量與農人的笑容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河南農業大學湯繼華教授團隊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聚合抗銹病、抗莖腐病基因,培育出康農玉8009等玉米品種,畝產超1000公斤,倒伏率低于5%。
MY73、現代959、秋樂368、鄭單819等高產抗逆玉米品種的推廣,推動全省玉米品種更新換代,淘汰低密、抗性差品種,單產穩步提升,帶動全省秋糧均衡增產,效益顯著。
田間“戰地參謀團”
種好新品種,還需搭配良法。商水縣廣袤田野上,24支由農技人員組成的“戰地參謀團”,正頂著烈日在壟間穿梭。
“眼下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正是需水需肥關鍵期?!鄙趟h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曾運紅向農戶科普,必須保障好水肥,讓玉米“吃飽喝足”,耽誤不得。
今年,“農業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成為亮眼的關鍵詞,而創新型栽培技術正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動體現。
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玉米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喬江方介紹,他們推廣的一批創新型栽培技術,在大面積單產提升中實現了規模化應用,尤其是在應對今年區域性高溫干旱時,滴灌水肥一體化、“一噴多促”等技術的大面積推廣,為穩產高產提供了關鍵支撐。
今年河南秋糧種植面積超過7600萬畝,為應對高溫干旱、病蟲害等,我省及時下發了《2025年秋糧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同時成立9個廳級領導干部帶隊的工作組和18個秋糧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會同全省1.3萬余名農技人員分片包縣開展技術服務,力保秋糧豐產。
晚霞滿天,王雷蹲在壟間,順手抓起一把泥土,笑容里滿是篤定。(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婷婷 魏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