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的夏日黎明,第一縷陽光掠過巴爾喀什湖,當地農民卡里姆已駕駛嶄新的東方紅拖拉機駛入田地,車身上“YTO”的紅色標識在晨霧中格外醒目——這臺凝聚著我國技術與中亞智慧的農機,正成為這片廣袤土地耕作圖景的“新主角”。
在距阿拉木圖市約50公里的工業新區內,中國一拖與當地合作伙伴阿斯塔納機械集團共建的組裝廠車間里,工人們正將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精準對接。流水線上,每2小時就有1臺拖拉機完成總裝,這個效率在2年前還是當地企業遙不可及的夢想。
“2023年年初剛投產時,月產能僅30臺。”該組裝廠負責人清晰記得,當年3月首批拖拉機下線時,哈薩克斯坦農業部官員專程到場,當地工人難掩激動,掌聲與拖拉機轟鳴聲交織成特殊的喝彩。
這座占地2.3萬平方米的組裝廠,正是順應中亞農機本地化政策的產物。2022年哈薩克斯坦頒布新規,要求進口農機本地化率達40%以上。面對政策調整,中國一拖沒有選擇簡單的設備出口,而是與當地的阿斯塔納機械集團攜手,把生產線直接建到客戶家門口。
“我們不僅帶來圖紙,更帶來質量管理體系。”組裝廠技術負責人王磊指著墻上的流程圖介紹,從零部件采購到整機檢測,186道工序全部采用中國一拖標準。“本地化”智慧同樣閃光:針對中亞零下40℃的嚴寒,當地工程師將液壓系統耐低溫性能大幅提升;結合當地的廣袤草原地形,輪胎加寬15%以減輕對地皮的碾壓。
這些因地制宜的改進,讓東方紅拖拉機迅速贏得市場。2023年組裝量480臺,2024年突破600臺,其中約80%供應哈薩克斯坦本地,其余銷往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
在南哈州棉花種植區,農場主阿赫梅多夫算過一筆賬:相比歐洲品牌,東方紅拖拉機維護成本降低30%,配件響應時間從3周縮短至48小時。
組裝廠的意義遠不止于此。焊接車間里,35歲的哈薩克斯坦青年魯斯蘭正操作著中國生產的機械臂,如今的他已是廠里的“金牌焊工”。“這里的培訓體系很特別,中國師傅帶我們畫三維圖紙,還能去洛陽總部學習新技術。”他笑著說,自己的月薪較3年前翻倍,已在阿拉木圖市購置了新房。
“今年要挑戰1000臺產能。”站在新落成的零部件倉庫前,組裝廠負責人望著遠處整齊停放的農機,眼中滿是期待。
夕陽西下,當天最后一臺拖拉機駛下生產線,車身上的紅色標識在余暉中與遠處的天山雪峰相映生輝。從洛陽到阿拉木圖,這道跨越萬里的紅色印記,不僅見證著中國農機的出海之路,更書寫著共建“一帶一路”的動人篇章。(河南日報農村版 記者 陳學樺 范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