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三夏”大忙。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芒種時節,記者在郟縣采訪,這里依舊五月人倍忙,但忙碌的內容、形式正發生巨大變化。
6月5日,郟縣薛店鎮獅子口村的麥田里,大型收割機馳騁,收割、脫粒、除雜,飽滿的麥粒傾瀉而出。
“今天實收測產畝產1400多斤,比預期要高,小麥今天能全部收完。”郟縣潤田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利峰喜出望外。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郟縣以高標準農田為基底、科技賦能為抓手,統籌推進“三夏”生產全鏈條機械化、智能化作業。
郟縣建立了農機大數據平臺,整合衛星遙感、氣象預報等多源信息,動態反映不同區域小麥成熟狀態。
依托這一“智慧大腦”,郟縣制定精準的農機調配計劃,統籌調配收割機,構建覆蓋全縣的“1小時農機響應圈”。
科技支撐下的“忙”,高效、快捷。
“現在收麥效率越來越高,三四百畝地一天就收完了。”王利峰說。
“全縣46.6萬畝小麥收割已經完成,正搶抓農時夏播。”6月9日,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鐵軍說。
近年來,郟縣在扛牢糧食安全責任的同時,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紅牛養殖、設施農業等,助力農民增收致富,五月忙的事情更多了。
現代化農業機械和新科技的運用,為王利峰的“三夏”節省不少時間。麥收大頭一落地,王利峰就忙著耕地、施肥,移栽套種辣椒。
白廟鄉種植大戶楊占國既種小麥也種洋蔥。最近是洋蔥的收獲季節,記者看到,百余名農民正在田里采收洋蔥。
楊占國告訴記者,今年小麥平均畝產1100斤,150多畝洋蔥平均畝產8噸,可以說是雙豐收。
記者從郟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全縣玉米、紅薯、花生等傳統秋作物也在全面加緊播種。
五月,芒種,忙種。(記者 張海濤 通訊員 張儀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