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清晨,天剛泛出魚肚白,種糧大戶邱守先就拿起手機直奔麥田。
商水縣張莊鎮高標準農田里,農機轟鳴。一邊,秸稈打捆機邊走邊“吐”出一個個“秸稈球”,緊隨其后的清運車立即把“秸稈球”抓走;另一邊,由北斗導航的氣吸式播種機正在精準播種玉米。
“昨晚6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收了一夜麥,天剛亮,我就拿手機聯系作業隊,把秸稈打捆機、播種機都叫過來了。”邱守先說,“麥熟一晌,搶收搶種2000畝地,最寶貴的就是時間。”
“以前種地離不開牛,現在種地離不開手機!”邱守先說,“從播種到顆粒歸倉,根據耕種收需要,都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點單’,從農機合作社調來各種新型智慧化農機。”
“我們用這種最先進的播種機播種,不會缺苗斷壟。”邱守先指著遠處由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氣吸式播種機說,“農機專業合作社常年為我們提供耕、種、管、收全程智能化農機服務。”
“現在種地很輕松,靠一部手機就能指揮‘千軍萬馬’完成耕種收,否則就這2000多畝地,我根本忙不過來。”邱守先說,小麥該收割時,提前跟收割隊打電話,安排農機手過來收割;小麥收割后,與運輸隊聯系,把車輛準備好;麥子歸倉后,秸稈清運隊、深耕作業隊根據耕地面積安排好作業車輛。
走在田間,邱守先的手機會自動跟蹤、顯示距離最近的水肥一體機號碼,隨時準備澆水施肥。
“今年春節過后,一直沒有有效降水。今年小麥能每畝地實打實收1400多斤,全靠水肥一體機及時澆水施肥。”邱守先打開手機上澆水施肥的App說,“現在手機屏幕顯示的是地里的所有機井。無論俺在哪里,只要有5G信號,就可以遙控澆水施肥。”
“用水肥一體機每畝地澆水只需要5元電費,雇人澆地每畝地成本要70元。”邱守先說,“現在我們都是按需精準澆水施肥,不再‘一炮轟’,不僅節約了化肥,作物的產量、質量也明顯上去了。”
“每次天氣有變,氣象局都會提前通知,提醒我們精準作業。”提起用手機種地的好處,邱守先有說不完的話,“我們使用的農資也都是用手機直接和廠家聯系的。相比從農資店里購買,一畝地的肥料能便宜20元,這也是我們實現規模化種植以后節本增效的重要一項。”
“正是有了手機、智慧農機這些智能設備從各方面帶來的降本增效,我們農民種糧才能多賺錢。”邱守先說,“有了手機管家,種地既有把握又輕松。”(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