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太陽還沒完全爬上來,鎮平縣棗園鎮陳崗村的田野里已經響起了突突突的引擎聲。旋耕機像不知疲倦的鐵牛,大口“啃”開沉睡的土地,薄薄的晨霧帶著泥土翻新的味道。播種機緊隨其后,精量排種的咔嗒聲,像給大地點播希望的音符。
村民周俊禮蹲在田埂上,手里攥著一把剛翻上來的濕土,用力一攥,土團沒散。“好墑!好墑啊!”他咧開嘴,臉上的皺紋舒展開,“老天爺給臉,咱得趕緊接住!鎮上這回是真‘搶’到點子上了。”
塔梁村的地頭,農技站站長李兆龍褲腿上沾滿了新鮮的泥點子。他正深一腳淺一腳地沿著田埂走,不時彎腰抓把土,捻一捻,又湊近鼻子聞聞。“老李,這塊咋樣?能下種不?”旁邊跟著的村支書扯著嗓子問。“中!墑情正好!趕緊通知農機隊!”李兆龍掏出手機,屏幕上還沾著土,“喂,老王啊,塔梁東頭這塊地墑情頂好,趕緊調兩臺‘鐵牛’過來,對,就現在!”掛了電話,他抹了把汗,“這墑情金貴得很,晚一天,種子下去可能就‘干瞪眼’了。”
李兆龍不是唯一在地里“泡”著的干部。周崗村的包村干部刁理哲胳膊底下夾著個磨得發亮的舊筆記本,正挨家挨戶“掃”。走到張老漢家門口,刁理哲看到張老漢正對著幾畝小地塊發愁。“小刁啊,你看我這地,巴掌大,大機器進不來,兒子在外打工,我這老胳膊老腿……”刁理哲在本子上“唰唰”記下:“老張家,勞力缺,需小型手扶播種機支援。”他拍拍張老漢的肩說:“張伯,別急,合作社有小機器,下午一準兒安排人來!保證不耽誤您!”
農機合作社的院子里,燈火亮得比星星還早。農機手王強剛灌下一大缸子濃茶,眼睛熬得通紅。“歇人不歇馬嘛!”他拍了拍身旁沾滿泥污的大拖拉機,“這‘伙計’比我能熬。”為了搶這幾天寶貴的墑情,全鎮的農機被統一調配,農機手們輪班倒。王強剛值完夜班,天蒙蒙亮,又有一塊急茬地等著他。“累是累點兒,但看著一壟壟地種下去,心里踏實。農時誤不得,咱這鐵家伙,就是跟老天爺‘搶’時間的。”
在辛營村的連片地里,技術員老趙成了“移動的課堂”。他蹲在新播的田壟邊,招呼著幾個圍過來的農戶:“來來,都看看,這深度,講究!”他伸出三根手指比畫著,“喏,三指深,最合適。淺了,太陽一曬,種子渴死;深了,苗拱出來費勁,先天就弱。機器播也得看著點兒,不行就微調。”他手把手教農戶調整播種盤,話實在得像腳下的土。
“老周,你要的玉米種給你拉地頭來了。”一輛小貨車停在陳崗村的田間路上,農資店的伙計麻利地卸下幾袋種子,店主老劉自己也跟車前來,“這幾天,店里留個人就行,我主要跑‘流動點’!”為了不耽誤農戶搶種,鎮上協調幾家農資店延長營業到深夜,更推出了“點單送田”服務。缺種子、少化肥,一個電話,或者在地頭碰到登記需求的干部,農資很快就能送到手。“省得來回跑,省下的工夫能多種半畝地!”正忙著播種的李嬸直起腰,笑著夸道。這服務,算是把“最后一公里”縮成了“零距離”。
“這次搶種戰,既是對鎮村干部執行力的檢驗,更是‘三農’工作實效的試金石。”棗園鎮黨委書記劉柯兵在田間調度會上表示,全鎮上下將搶農時、保墑情作為當前“糧食安全”頭號任務,通過“干部包村+農技下沉+農機統籌+農資直供”四維聯動機制,構建起覆蓋全鎮的搶種服務網絡,真正把“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落到了實處。(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曹國宏 通訊員 胡少佳 李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