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民權縣褚廟鄉利河村,烈日當空。
褚廟鄉同升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手劉富康駕駛著大型拖拉機,開到一片已經收過大蒜的農田邊,準備播種玉米。
拖拉機在地里行駛不到兩米,劉富康便停了下來,并從駕駛座旁的工具箱里,拿下來一把活動扳手。
“玉米播種的間距看著有點小,得調整一下播種機的螺絲,需要先擰松再擰緊。”他一邊解釋,一邊熟練地調整扳手的尺寸。
“這家伙,比啥都好使,干啥都用得到。”劉富康用沾滿油泥的手拍了拍扳手,語氣里滿是信賴。
當上農機手后,這把扳手就一直在他手邊,手柄上的膠皮早已磨破,露出了金屬本色。它不是什么高科技產品,但是在劉富康看來,卻承載著沉甸甸的責任。
“‘三夏’收種,就是跟時間賽跑,跟老天爺搶糧食。”劉富康說,“機器這東西,再好的牌子,高強度連軸轉,出點小毛病太正常了。皮帶松了、螺絲震掉了、連接件晃了,哪一樣都得靠它去修。”
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去年播玉米時,拖拉機的離合器出現故障,他用扳手一點點拆解部件,連續奮戰兩個多小時才排除故障。
“當時太陽曬得扳手燙手,可每擰動一次,就離成功更近一步。”他說。
2022年,26歲的劉富康開始返鄉和父親一起種地。從什么工具都不認識,到現在能從40多種型號的扳手中,隨時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件,還可以獨立修理一些機械的小毛病,他一直在學習中進步。
如今,除了扳手,劉富康的工具箱里家伙不少,螺絲刀、鉗子、錘子一應俱全,都是他手中的“法寶”。
調整玉米精量播種機時,劉富康還是不太放心,便給父親劉振軍打了個電話,喊他來“搭把手”。
“現在是科技的時代,各種機器各不相同,你這些慢慢掌握后,還需要學習更多。”劉振軍是一個種地“老把式”,到地里后,一邊上手查看機器,一邊指導劉富康。
十幾分鐘后,伴隨著扳手與螺母咬合發出的“嘎吱”聲,松動的螺栓被一寸寸擰緊。劉振軍直起身,抹了把汗,疲憊的臉上露出笑容。劉富康則掂了掂手中沉甸甸的扳手,仿佛掂量著沉甸甸的收獲。
隨后,劉富康重新啟動拖拉機。機器發出有力的轟鳴聲,再次開始作業,在土地里播下一粒粒孕育希望的種子。(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