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超1300億斤,每年調出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以上,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依托“大糧倉”優勢,河南生產了全國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4/5的酸辣粉,基本建成以小麥、玉米等為重點的產業鏈健全、價值鏈高效、供應鏈完善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我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農業產業鏈式盟式發展,打造萬億元級現代食品產業集群,培育了一大批品牌,正加速從“中原糧倉”邁向“國人廚房”“世界餐桌”。
“糧頭”連“食尾”
鏈式集群式發展富民產業
眼下正值夏收秋種,在工廠車間里,另一場“豐收”正如火如荼——成噸的小麥、玉米在流水線上被加工成面粉、水餃,銷往全國、全世界,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河南味道”。
“農頭”連“工尾”,“糧頭”帶“食尾”。圍繞“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河南推動糧食就地轉化增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中國優質小麥產業化示范縣”延津縣,小麥產業鏈被不斷拉長。
“優質小麥根本不愁‘嫁’。我們合作社托管的2萬多畝優質小麥已經全部實現訂單銷售,種植戶連年穩定增收。”6月2日,延津縣延壽為農服務中心技術員李合路說。
“今年俺種植的6000畝‘鄭麥920’優質小麥,訂單銷售給‘易多收種業’,每斤價格比普通小麥高一毛五分錢,‘鄭麥920’抗倒抗旱抗病,畝產1300多斤。”李合路說,“另外,1.5萬畝‘天民184’優質小麥銷售給面粉廠、江蘇洋河酒廠、茅臺酒廠,弱筋小麥‘天民184’出酒率高、出粉白,去年每斤收購價比普通小麥高近兩毛錢。”
“延津縣圍繞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加工專用小麥、茅臺酒專用有機小麥和良種繁育專用小麥,目前,延津縣小麥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其中優質強筋小麥50萬畝,經過轉換認證的有機小麥5萬畝,良種繁育基地小麥25萬畝。”延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國棟說。
為加快創新步伐,2016年延津縣成立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如今,在規模化種植的基礎上,經過招商引資,湖南克明面業、河南笑臉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業和湖南酒鬼酒、新鄉傳統品牌新平川等白酒企業入駐延津縣,初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上下游關聯的小麥產業化集群。
為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延津縣積極引導扶持龍頭企業,在生產、加工、購銷等產業鏈上培育1至2家引領企業,實施有機小麥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小麥粉產品升級、主食產業化、休閑食品深加工等重大項目。
目前延津縣已形成以小麥為“頭雁”,以“面粉—面條—面點—速凍食品”和“白酒—包裝—印刷—物流”產業鏈為兩翼的“雁陣”發展布局,小麥年加工能力已達70萬噸以上,年產掛面40萬噸、速凍食品25萬噸,白酒年生產灌裝10萬噸,被省政府認定為“河南省示范性農業產業化集群”“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
為搶占全國、全球市場,延津縣搭乘線上、線下、期貨多列快車,讓小麥制品飛向全球餐桌。目前,延津面食制品覆蓋大宗商超1000余家,2024年線上線下收入54.7億元,2025年1至4月線上線下收入13.39億元。
我省不斷打通“頭”“尾”之間各環節堵點,做強以綠色食品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從賣原料到賣產品,中原“食”力越來越強。
以小麥產業鏈為例,我省推進豫北豫中豫中東優質強筋小麥、豫南沿淮優質弱筋小麥、豫中和南陽盆地優質中筋小麥生產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加快專用面粉、功能性面粉研發,開發中高檔主食加工產品,推動主食產業化發展。預計到2027年,小麥種植面積將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小麥產業鏈規模達到2500億元。
叫響品牌
“河南味道”香飄全國
目前因為知名品牌少,我省多數農業企業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叫得還不夠響,市場占有率不高,而且不少優質農產品因為沒有品牌,只能在本地銷售,沒有走出去。
品牌培育是鄉村富民產業實現價值提升、產品溢價的重要手段。為讓好產品擁有好市場,我省做強品牌矩陣,著力打造“豫農優品”公共品牌,進一步擦亮鐵棍山藥、酸辣粉等土特產名片,雙匯、牧原、三全、思念等食品品牌成為行業旗艦,鍋圈食匯、蜜雪冰城等新銳企業叫響全國,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價值鏈,帶動更多鄉親走上致富路,讓越來越多“河南味道”香飄中國和世界餐桌。
一粒小麥能干啥?在延津,它化身風靡世界的佳釀;在永城,它被做成香噴噴的糕點。
麥胚生產蛋糕,麩皮生產雜糧餅干……在永城經開區的“麥客多”自動化生產車間,一粒麥子被吃干榨凈,變身新鮮出爐的麥香、果香、奶香味的面包和蛋糕,銷往全國。
永城是國家糧食主產區的核心區、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全國食品工業強市、全國首批具有天然富硒地塊的城市和唯一的“中國面粉城”。
“小麥入園、食品出園”。近年來,永城市依托富硒小麥資源和“中國面粉城”金字招牌,全力做好“土特產”增值文章,積極延伸拓展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永城將現代食品作為主導產業統籌謀劃推進,依托食品產業園,著力培育“小麥—面粉—休閑食品”“小麥—面粉—速凍食品—冷鏈物流”“糧食—白酒”產業鏈,不斷延鏈補鏈,壯大產業集群。
培育做強品牌方面,永城目前培育出綠色食品認證企業29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企業4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入選《河南省知名農產品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2個、企業品牌6個、產品品牌10個。
建設農業品牌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業競爭力,是邁向農業強省的必然之路。目前,我省認定綠色食品254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63個、有機農產品24個,打造國家級農業品牌46個、省級知名農業品牌1279個,培育出延津小麥等知名品牌,對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民分享“鏈”上利潤
完善聯農帶農利農機制
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發展富民產業,根本上就是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這就需要在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中,突出完善聯農帶農利農機制,引導龍頭企業、中小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有活干有錢賺。
新鄉市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將一粒粒糧食變成富民“金子”。針對小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種植面積小、農業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不明顯等問題,該合作社建立起上聯企業、下聯農戶的利益共享聯結機制。
“經濟利益是農民合作的基礎和紐帶,也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我們聯豐合作社以訂單農業為載體,通過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建立健全相對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建立比較緊密的協作關系,既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實現利益互補,又解決了龍頭企業原料基地建設問題。”6月2日,新鄉市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良成說。
“俺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比俺自己種地效益還好,每年每畝增收200到300元。”原陽縣太中村農民趙永偉說,“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有了種地和務工兩樣收入。”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自愿申請加入合作社,我們合作社托管近3萬畝地,實現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目標。”彭良成說,通過實施土地托管及入股合作,合作社的訂單生產輻射帶動農民1300余戶。三年來,通過實施訂單種植和落實優質優價收購,合作社累計帶動社員及農民增收1150余萬元,成為區域內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導力量。
從雙匯、思念、白象、千味央廚、鍋圈食匯等國民老品牌,到嗨吃家、食族人、衛龍等新興力量,越來越多的食品品牌在中原大地上百花齊放、百舸爭流,河南富民產業在競爭與挑戰中不斷突圍成長,從大糧倉進入大廚房、大餐桌、大市場,推動我省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