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鞏義市米河鎮(zhèn)草店村村委會門口,該村黨支部書記丁春財正規(guī)劃收割地塊。騎摩托車趕來的村民趙秀平看著路邊停著的收割機說:“先割我嘞吧?”
接過村委會工作人員遞來的茶水,來自駐馬店的收割機手劉永中說:“走!”他是米河鎮(zhèn)的???,每年都會來這里割麥子,跟村民、種植戶并不陌生。
米河鎮(zhèn)屬于典型的淺山丘陵區(qū),趙秀平的麥田就在嶺下,是一塊兒10畝多的平地。
機聲隆隆,收割機前面吞、后面吐,卷起一陣秸稈“雪”?!拔疫@地澆水勤,麥收得晚,干旱也沒啥影響?!壁w秀平扒拉著麥穗說,今年這情況,只要澆足水,產(chǎn)量還能提高呢。
收割機返回的時候,劉永中停車、熄火,邊下車邊說:“你這麥可不賴,就這一趟可滿了,準備倒出來吧?!?/p>
憑借十幾年的收割經(jīng)驗,劉永中能夠根據(jù)收割機的運行情況判斷小麥收成:產(chǎn)量高,麥穗秸稈就多,收割機更費勁兒,要走得慢些;產(chǎn)量低,麥穗小、秸稈少,收割機不用使勁兒就能很快割完。
劉永中說:“我這一倉有2000多斤,估算下來,每畝超過1000斤。”
往年,這塊兒地的畝產(chǎn)也就700斤左右,今年遇上旱情,產(chǎn)量倒是不減反增。趙秀平介紹,這塊兒地看著平整,其實以前是河道,土層薄,下面全是石頭,是典型的“漏風地”,澆水時,水大了馬上下滲,漏跑了,水小了又沒啥效果。
因為靠近灌溉渠、地頭又有機井,趙秀平并不擔心澆水問題,但今年的情況有些特殊,干旱持續(xù)時間長,靠以往的大水漫灌,根本來不及。
為了抗旱保糧,草店村自籌資金10多萬元,購置了噴灌設備,村“兩委”又帶領村民重新修整了水井、管道,這才解了燃眉之急?!拔覀兇?200畝耕地,600畝有水澆條件,今年都保住了小麥?!倍〈贺斦f。
不光是保住了小麥,產(chǎn)量還提高了。這個意外收獲,趙秀平看出了門道:“以前大水漫灌,這10畝多地得雇人澆七八天才行,費工費時費錢不說,效果也不咋樣,還容易造成倒伏?!?/p>
用上噴灌,效率高、效果好,麥田始終不缺墑,趙秀平認為這是今年能增產(chǎn)的主要原因。(三農(nóng)全媒體中心記者 董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