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麥”的尺子和鏟子,丈量著麥田的秘密;種糧大戶的手機,裝著一整年的收成希望……“三夏”時節,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土地饋贈。與他們并肩作戰的,是一件件看似普通卻最珍視的“寶貝”,更是他們與土地對話的“親密伙伴”。讓我們跟隨“我最離不開的‘三夏’裝備”系列報道,透過這些特別的裝備,觸摸“三農”工作者滾燙的初心,見證農業科技的日新月異,讀懂土地上蓬勃生長的熱愛與希望。
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趙博 文/圖
清晨的豫北平原上,一望無際的麥田猶如廣闊的海洋,微風拂過,麥浪起伏。
5月28日,在原陽縣福寧集鎮的河南農業大學小麥試驗田里,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緩緩俯下身來。他小心翼翼地從陳舊褪色的塑料袋里取出兩件沾滿泥土的工具:一個磨損了的鋼卷尺,一把已被磨得锃亮的小鋼鏟。
這位老人正是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被農民朋友親切地稱為“郭小麥”。只見他動作熟練輕快,用小鏟子撥開麥根邊的泥土,挖出一簇小麥,一株株端詳后,又掏出尺子量了量麥稈的“身高”(如圖)。
“現在進行的是小麥單株選拔、評價等科研工作。小麥灌漿后期是小麥的各種性狀在田間表現最充分的時期,也是能夠最直觀地鑒定評價小麥材料各種性狀優劣的最佳時期。”郭天財說。
為了及時了解我省小麥的生長情況,給廣大農戶提供更準確的建議,自3月初以來,郭天財一直奔走在我省各地的田間地頭,查看今年小麥長勢、土壤墑情和病蟲害防治情況等。
年輕時,郭天財深為測量工具攜帶不便所困擾。于是,他買來一個鋼卷尺,并親手設計了一把湊手的小鋼鏟。小鋼鏟長僅20多厘米,上面刻度精細。從此,這兩個小工具就被他隨身攜帶50年。
“利用這兩個小工具,我可以查看土壤墑情、苗情長勢,為小麥‘把脈問診’,進而為下一步的麥田管理‘開處方’。”郭天財說。
幾十年來,這兩個小工具成了郭天財去麥田里的標配,陪他走遍了河南的小麥主產區。
從小麥下種到收獲,郭天財正是憑借這一尺一鏟,破解無數小麥生長的秘密。他用小鏟掘開土地,洞察土壤墑情和根系狀態;用尺子反復丈量,精準測量小麥葉片長度和根長,及時判斷麥苗屬于壯苗、旺苗還是弱苗。這一尺一鏟如同年輪般無聲記錄著半個世紀以來他與小麥和土地相融的每一寸光陰。
郭天財對這兩件工具的情感,早已超越了一般農具的范疇。
“這兩個小工具就像我的左膀右臂,更如同醫生的聽診器,只要是到麥田里去,我都會帶上這兩個‘老搭檔’。”郭天財說。
郭天財的學生,如今已是小麥專家的方保停,每每看到老師珍重地擦拭這兩件工具,都深為感動:“郭老師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用了50年的尺子和鏟子,是最直觀的詮釋。”
一尺一鏟五十載,麥田深處問豐年。正是這兩個原始且可靠的工具,協助郭天財在無數個日夜的奔忙中,篩選出多個適應黃淮麥區的優質高產小麥品種,讓這片中原沃土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