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農機手駕駛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子涵 攝
中原熟,天下足。麥收時節的中原大地,放眼望去,滿目金黃。5月27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收割小麥。6.8米寬的割臺過去,一片小麥被盡數“吞進”谷倉,只留下十幾厘米高的麥茬。扒開散落一層的秸稈,幾乎看不到散落的麥粒。
西平縣人和鄉種糧大戶丁軍華今年流轉了6800多畝耕地,全部種植小麥。他說:“今天小麥開始收割,這塊地里有4臺大型收割機,那邊還有七八臺收割機在作業。因為成熟度不同,現在是成熟一塊、收獲一塊,收獲的小麥水分在13%以下,卡車拉回去可以直接儲存起來。”
“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出水口,還有配套的水泵和電力支持。打開手機,遠程操控就能澆水。”丁軍華表示,“由于今年天氣干旱,我給小麥足足澆了4遍水。雖然澆一遍水成本每畝40元,但是每畝能增產150至200斤。正在收割的這塊地,抗旱時自走式噴灌機以6分鐘1米的速度緩慢行駛澆水,地澆得比較透,相當于下了一場大雨,小麥墑情較好,產量也就得到了保障。”
在丁軍華的地里,農機負責人韓超群不時拿著對講機給正在收割的農機手們做引導指揮。
韓超群是駐馬店市平輿縣博采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今年他帶著20多臺聯合收割機進行跨區收割作業。“地里跑的這4臺農機全部是進口的大型聯合收割機,割臺在6.8米以上,一天作業量能達到500畝,還有2臺正在隔壁縣收割。”韓超群說。
韓超群從2012年開始干農機工作,他說:“現在的收割機有測水分的功能,加裝了北斗導航系統,收割機性能越來越穩定了,機器越來越智能,收割效率越來越高,收割質量越來越好。”韓超群走到剛收割過的一片麥地中間蹲下,扒開麥秸稈說,“我們的收割機收割過去,地里幾乎看不到漏灑的麥粒,收割得非常干凈。”
在十多年的農機生涯之中,韓超群積累了很多老客戶,而且多是種糧大戶,并提前簽訂了收割合同。“我們5月7日從湖北開始收割,兩天前剛剛返回駐馬店,簡單休整一下,今天早上開始割這塊地了,有1000多畝。接下來還要到河北、山東、新疆等地收割,一直可以干到12月份。”韓超群說。
西平縣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108萬畝。為了做好小麥適時收獲,實現顆粒歸倉,西平縣一方面做好應急準備,縣農機中心成立應急隊伍,依托2025年成立的5個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和7個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實現小麥機收應急調度快速準確、高質高效。另一方面做好機具準備,預計“三夏”期間全縣將出動各類配套農機具7.3萬臺套,其中收割機2500臺(含履帶式收割機150臺),同時為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運輸做好服務,滿足本地及部分周邊地區夏收作業需求。
根據天氣預報,端午假期河南部分地區將有明顯降水。看著剛收獲完的田地,丁軍華說:“糧不歸倉,睡覺不香。明天會有更多的聯合收割機進田作業,在下雨前肯定收割完畢實現顆粒歸倉。同時,趁著當下墑情不錯,播種機馬上也要下地作業,快播快種迎接降水,為秋季作物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帥杰 范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