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在葉縣仙臺鎮的一片農田上空,無人機正通過多光譜傳感器監測麥穗成熟度,精準識別倒伏區域。
“通過圖像分析,我們能定向調度收割機調整割臺高度,每畝減損40斤以上。”這片麥田的主人張銀壘介紹,“據初步測產,這片麥田今年畝產還能達到1000斤,今天開鐮收割。”
今年34歲的張銀壘是河南天碩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碩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自2019年開始承包托管土地,依靠高科技、全程機械化作業,30余人的團隊便種植、托管土地面積達6.3萬畝,目前已完成小麥收割2萬多畝。
“公司所有的機械都搭載衛星定位系統,不僅速度快,還能精準規劃路線,連邊角的麥子都能收得干干凈凈。”張銀壘介紹,收割機自帶的測產系統,還能實時顯示每畝產量,這讓他對收成有了底兒。
“你看,這高標準農田成方連片、一馬平川,非常適合機械化大面積作業。輕松、省心、高效,這就是科學種地的好處。”張銀壘指著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說。
走進地頭的物聯網智慧農業控制中心,病蟲害防治、土壤濕度、施肥狀況等數據一目了然。同時,借助水肥一體化技術、無人機作業、專業化農機設備等,小麥耕種管收銷等更加便捷,種地不再是費時費力的苦差事。
張銀壘介紹,公司種植、托管的6萬多畝土地,有三種形式:公司流轉土地公司種,為農戶提供種子化肥技術等的訂單農業,與種植大戶、村集體合作經營打造“休閑地主”。
“去年公司與田莊鄉張申莊村結成共建單位,簽訂了600余畝土地流轉合作框架協議,當季就為該村發放6萬多元的利息分紅。”張銀壘說。
這種村集體合作模式具體指天碩公司與村結成共建單位,村集體將農戶土地集中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并以村集體名義與天碩公司簽訂流轉或托管協議。
地租每年每畝1000元歸農戶,農田的“耕、種、犁、耙、收”全權交給天碩公司,糧食收獲后,純收益的20%(約合100元/畝)作為利潤分紅再返還給村集體,最終實現農戶、公司、村集體“三贏”的目的。
“這種模式不僅省時省力,還徹底解放了人力。不少村都陸陸續續要與我們談合作。”張銀壘雙手抱拳說,“這最典型的就是張申莊村了。”
“我們整合村集體644.7畝土地交給天碩公司,一季就能給村集體帶來6萬多元的收益,一年下來就是十多萬元哩!”張申莊村黨支部書記李留栓樂呵呵地說。
據悉,目前天碩公司已與葉縣50個村莊結成黨建結對共建單位,先后為水寨鄉天邊徐村、蔡寺村,仙臺鎮南龐莊村,鄧李鄉張高村等“聯村共建”村兌現利潤分紅達60多萬元。
“一村富,不算富。今年我們準備打造不低于100個‘聯村共建’重點村,屆時可直接為全縣村集體經濟增加收益300萬元以上。”談及下步打算,張銀壘信心滿滿。(三農全媒體中心 記者 曹相飛 通訊員 姬冠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