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小麥生產開局良好,麥播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左右。然而,3月中旬小麥進入拔節期后,持續的高溫少雨、頻繁的大風天氣,致使土壤水分快速流失,旱情迅速蔓延,給小麥生產帶來嚴峻考驗。
面對不利局面,全省各級各部門迅速行動,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抗旱澆麥決策部署。大中型灌區開閘引水22.6億立方米,對115萬眼農田灌溉機井展開全面排查,及時修復4.5萬眼,全力保障灌溉水源。省級財政緊急安排6000萬元抗旱資金,中央下達1.07億元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為抗旱工作提供堅實財力支撐。自4月1日起,全省累計開展抗旱澆灌1.14億畝次,具備條件麥田基本澆灌一遍,部分地方進行了二次、三次澆灌。
當前,我省南部部分麥田率先迎來收割。但近期持續偏高的氣溫催生干熱風天氣,部分地區在小麥成熟期還可能遭遇降水,對收獲工作形成新的挑戰。為確保小麥顆粒歸倉,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持續強化后期管理,指導農民針對仍在灌漿期的麥田,及時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增強植株抗逆性,促進籽粒飽滿。
在積極推進夏糧收獲的同時,我省也已提前謀劃秋糧生產工作。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發布“三夏”生產農業技術指導措施,明確秋糧生產各環節重點。在秋糧播種上,指導農民群眾在小麥收獲后搶時搶墑播種。良種上,選用耐密植、抗倒伏、易機收玉米品種和耐密高產、適應性好、多抗高產大豆品種。良機上,加快氣力式高性能播種機推廣應用,推動現有農機加裝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提高播種質量。良法上,集成推廣密植滴灌、種肥同播等技術。做好抗旱播種準備,對墑情不足地塊,及時澆水造墑播種或播后澆蒙頭水,確保一播全苗。
從夏糧保收的“龍口奪食”到秋糧早謀的“未雨綢繆”,河南以躬身耕耘的實干精神、科學精準的戰略部署,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到田間地頭,用滿倉的金黃麥粒與希望的秋苗新綠,生動詮釋糧食大省“端牢中國飯碗”的硬核擔當。(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婷婷 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