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浚縣王莊鎮盛鑫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的2300多畝麥田內,數臺收割機轟鳴著來回穿梭,將成熟飽滿的麥穗卷入機艙。秸稈打捆機也在收割后的麥田里“奔跑”,將凌亂的秸稈集中到一起后,瞬間將它們“吸”入囊中,自動旋轉、壓縮、捆綁,不出一分鐘,一捆弧度均勻的圓柱形草捆就被“吐”了出來。
“整個夏收現場收獲、打捆、清運同步進行,高效又環保。收麥不僅不用出力,主要還不花錢!”看著金燦燦的麥粒,合作社負責人魏方月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為啥收麥不花錢?‘打包’好的秸稈有啥用?”記者不禁問道。
“很多農民將秸稈就地粉碎,但我不一樣,我這有2380多畝地,按每3畝地小麥產生1噸秸稈計算,可產生近800噸秸稈,這些秸稈可以做成飼料,用于牛羊喂養。”魏方月告訴記者,他與附近的一家養殖公司達成合作,小麥收割費用由養殖公司承擔,合作社免費將秸稈交由養殖公司回收,這樣的模式雙方已合作近5年。
每逢搶收搶種的“三夏”農忙時期,小麥搶收過后留下滿地秸稈,成為困擾不少農民的“老大難”問題。然而,這些“大煩惱”在該公司生產經理亓廣磊眼里可是“致富寶”。
“秸稈讓人‘頭疼’,卻是牛的良好飼料,回收的秸稈被加工成飼料后,能喂養出優質肉牛。”亓廣磊介紹,該公司現存欄各類肉牛5800余頭,每年他們都會從本地及周邊種糧大戶那里收購大量秸稈,這樣不僅節省了種糧大戶的收麥支出,也為養殖場儲備飼料提供了良好保障。
秸稈作為農作物的副產品,如何處理好、利用好,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0元”收麥,既讓魏方月沒了收麥成本,又讓秸稈離田回收再利用,還可以改善土壤、減少病蟲害發生,把令農民頭疼的“包袱”變成了可綜合利用的“財富”,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互利雙贏。(記者 陳晨 蔣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