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封丘縣馮村鄉,收割過后的麥田里,一臺臺秸稈打捆機正來回穿梭,“風卷殘云”般把零散秸稈“吞”進肚子里,一陣“腹內消化”后,一個個打包成捆的金燦燦“麥秸卷”被徐徐“吐出”。
“麥秸也能當錢使了!”看著圓滾滾的“麥秸卷”,該鄉東王村種植大戶郭風軒揚起笑臉告訴記者,流轉了400多畝地的他和縣里的一家農業服務公司合作開展訂單式小麥機收,秸稈歸服務公司,收麥每畝成本從80元降至45元,“省錢、省時、省心!”
被企業拉走的秸稈又去了哪里?
滿載秸稈的貨車,從地頭直接前往位于封丘縣城的天壕新能源熱電有限公司(下稱天壕公司),經過磅稱重、質量檢測后,秸稈被“投喂”到粉碎機,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秸稈“變廢為寶”,成為生物質發電的重要燃料。
為從源頭上減少秸稈焚燒、亂堆亂放,封丘縣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引進天壕公司,通過回收農作物秸稈進行生物質發電、碳化肥料等措施,不僅有效破解了秸稈禁燒難題,更降低了農戶機收成本。
投運5年來,天壕公司累計發電10.13億千瓦時,回收消納秸稈等各類農林廢棄物200萬噸,節約標準煤65萬噸。圍繞電力運行、秸稈收儲等解決就業1000余人,帶來社會經濟效益6000余萬元,收儲規模和社會效益均穩居全省前茅。
郭風軒的“省錢、省時、省心”,更少不了政府“奔走”的功勞。以馮村鄉為例,今年“三夏”期間,鄉黨委政府出面協調,為農業服務公司補貼油料、成立鄉聯合收割隊伍,擇村平行推進開展機收,確保麥熟有機收、機到有活干、人機無縫銜接。
目前封丘縣秸稈收儲運體系基本形成。“預計今年秸稈離田面積將達15萬余畝,我們將繼續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提高秸稈離田綜合利用率,實現企業、農戶、政府多方共贏。”封丘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劉亞鑫 通訊員 張志超 楊恒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