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 尉氏縣張市鎮小寨村農民正在收割后的田里搶種玉米,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李新義 攝
“最近電話一響,多是讓從地里拉小麥的,根本忙不過來!”這兩天,滑縣老店鎮西老店村80后糧食經紀人延強有了“甜蜜的煩惱”。
在田間地頭和他們一樣忙碌的,還有一大批有農業情懷、知識眼光、技能追求、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農人”脫穎而出,通過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創新創業的領頭雁,為農業強省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業發展生力軍
“澆地刷卡,無人機打藥,收割機收獲,現在還有托管服務,農民種地輕松了,種地成本也降低了。”延強告訴記者,從父輩趕牛下地,到如今科技種田,他深刻體會到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喜人變化。
前些年,延強和村里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了農業合作社,他們種植高品質西瓜、新品種辣椒、高產量大蒜、早產大蔥等經濟農作物,產量高、效益好,成為十里八村敢闖敢試的帶頭人。
他們不但自己種,還適時收購大蒜、小麥、玉米等農產品,當起了經紀人。“我們把糧食從地里運過來,統一晾曬儲藏,保證了糧食的品質。外出務工的人農忙時不用回家,外邊的錢也掙了,家里的糧食也變成錢了,我們也能從中賺取勞務費,一舉多得!”延強說。
建設農業強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引導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農民轉變是關鍵。我省堅持提升“老農”、吸引“新農”、儲備“智農”,農業農村、人社、教育、鄉村振興等部門“四路協同”,推行教育培訓、評價管理、政策支持、跟蹤服務“四位一體”制度,培育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全面支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農業強省建設源源不斷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十三五”以來,我省累計培育各類高素質農民超145萬人,他們成為推動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生力軍和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鄉村振興新動能
6月1日,濮陽縣徐鎮鎮楊郭村,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河南省家家宜米業有限公司小麥訂單種植基地,大型聯合收割機穿梭,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飽滿的麥粒從機艙門傾瀉而下。
“種、管、收一體化服務到家,幫忙選種,還有種子補貼,澆水、施肥、收糧入庫,家家宜全程指導,讓種地省時、省心、省事、省力。”種植戶楊少兵說。
“新農人”關鍵是“思想新”,能夠與時俱進,敢于開拓創新,不僅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市場眼光。作為河南省家家宜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偉在農業領域經營多年,牽頭成立了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還聯合11家種植合作社實行“訂單式”種植。
“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開展優質優價訂單農業,企業帶基地、聯農戶、拓市場,讓農民種得踏實、管得明白、收得放心。”王洪偉說,“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今年訂單種植的萬畝小麥,每斤收購價格比市場價高5分錢,僅這一項就讓農民增收超過40萬元!”
越來越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涌現,推動我省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截至2023年11月,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3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6萬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
農民致富領頭雁
夏邑縣王飛家庭農場里,大棚瓜果熟了,彩虹西瓜、黑香玉甜瓜、水果番茄……香氣四溢。
經營家庭農場,王飛最大的感受就是“學中干、干中學”。通過學習,他成為高級農藝師和“全國共享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應邀到全國各地去講課分享創業經驗。如今,王飛家庭農場規模達到300畝,種植大棚水果畝均純效益萬元以上,每年接待外來參觀學習的農民學員在萬人以上。
“在我的帶動下,周邊形成了10多萬畝的大棚蔬菜、西瓜、果樹生產基地,每年幫助群眾銷售新鮮果蔬250萬公斤以上。”王飛自豪地說,他的農場被評為第一批“全國典型家庭農場案例”。
如今,我省被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達到26.5萬家,生產管理規范化、經營主體職業化、發展規模適度化穩步提升,正由傳統種養業向農產品加工、服務業延伸,許多家庭農場從單一農產品生產走向糧經結合、種養結合、種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經營范圍日趨多元,發展空間不斷拓寬。
2022年家庭農場統計年報顯示,我省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擁有勞動力3.21人,經營收入26.76萬元、凈利潤10.5萬元,家庭農場經營優勢明顯。
廣袤田疇,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投身于農業強省建設,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畫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記者 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