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鄢陵縣彭店鎮霍劉莊村群眾在收割小麥。 呂超峰 韓志燕 攝
沃野流金,農機馳騁,麥香氤氳。“中原糧倉”正收獲金黃的喜悅,播種秋實的希望。
河南是全國小麥主產區,無論小麥種植面積,還是單產、總產,均居全國第一。“傲嬌”的背后,“良種”是關鍵密碼。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河南蹄疾步穩。
數據顯示,去年河南有12個品種入選全國主導品種,成為入選最多的省份。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年產小麥種子36億斤、約占全國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種水平也在全國保持領先優勢。
讓中國種業用上更多更好的“河南芯”
位于中原農谷的省農科院小麥試驗基地,微風吹拂,金波蕩漾,一塊塊田地中矗立的品種標記牌格外醒目。
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小麥豐優育種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雷振生,向記者一一介紹不同品種的小麥,如數家珍。
“一把尺子一桿秤”“牙咬眼瞪鼻子聞”,這是20世紀80年代,雷振生剛從事小麥育種工作時的情景。當時科研條件非常簡陋,采用的是“原始手段”進行表型觀察。
如今則大不同。技術手段天翻地覆,進入儀器精準鑒定和標記輔助選擇階段,向分子育種階段邁進。
在國際上率先研發出一系列麥谷蛋白亞基分子標記并用于輔助育種,提高了優質品種選育效率;首次發現DNA甲基化調控小麥面筋品質,開辟優質小麥育種新途徑……
雷振生和團隊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取得了一項項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這背后是河南一代代小麥育種人的艱辛付出與執著探索。
如今,河南小麥育種水平全國領先,從事小麥育種的團隊和個人有200多個,創制出一批適應生產和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新種質,被育種單位廣泛應用。在小麥品種培育上形成了“鄭麥”“周麥”“百農”等品種群,涌現出一批種植面積在黃淮海乃至全國多年穩居第一位的大品種、好品種。
去年,全國小麥新品種國審,河南品種通過國審占比23.85%,居全國首位。全國推廣面積前10位的小麥品種中,河南培育的小麥品種占5個,育成大面積應用的品種數目居全國首位。
隨著河南小麥良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河南小麥育種人和育種水平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良法賦能良種,小麥高產優質綠色高效
良種還需配良法,好的品種加上科學的種植技術,才能發揮出最大優勢。
永城市苗橋鎮小麥優質高產綠色高效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麥浪涌動,即將收獲。
這方示范田種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團隊培育的鄭麥1860。
“通過近期田間調查,預計畝產可達1400斤。”基地負責人、永城市益農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經理陳坤說。
鄭麥1860是由許為鋼團隊育成的優質中強筋小麥新品種。該品種高產優質性能突出,適合制作優質面條、饅頭等,被農業農村部質量鑒定評為優質面條品種。
“好品種的高產優質特性能否得以充分實現,種植管理的技術集成示范應用也很重要。”許為鋼團隊成員介紹。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高產栽培崗位專家、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李向東介紹,這片田地采用的技術要點主要有:小麥量質協同提升綠色高效栽培調控技術、苗情無人機遙感檢測與精量追肥技術、病蟲草害綠色精準防控技術。
科學的管理手段,先進的技術集成示范應用,提高了生產的精準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小麥生產的高產優質,帶動了小麥生產的綠色高效,受到越來越多經營主體的歡迎,正在田間被廣泛應用。
據了解,由我省研發集成的“優質小麥全環節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實現了節本增效5%以上,連續3年入選農業農村部糧油生產主推技術;“小麥規范化耕作播種技術”集成高產優質品種選用、秸稈還田、種子和土壤處理等多個環節技術,實現了小麥環境友好、持續豐產和提質增效目的;“小麥量—質協同提升高效綠色栽培調控技術”,通過“優質品種利用+定向優化調控+綠色高效過程”等技術措施,綜合生產效率提升15%,節本增效12%以上。
“金種子”種出一條增值鏈
遂平縣和興鎮大劉莊村麥田里,大型聯合收割機往返穿梭。地頭,運糧車裝滿金黃的麥粒,直接駛向當地的克明面業生產基地。
這塊高標準農田有2000多畝,種的是鄭麥1860、鄭麥136。劉國富是這塊地的經營者。
“根據測算,1畝地能打1300—1400斤。”笑意寫在劉國富臉上。因為是專用小麥,直供當地克明面業,用于中高端掛面生產,每斤要比普通小麥高一角錢。
“老鄉愿意種,我們愿意用。”克明面業經理葛勝修說。早在2017年,克明面業就開始推廣優質小麥訂單化種植模式,專種、專管、專收、專用,從最初的3500畝發展到如今的10萬畝,本地優質小麥原料供應越來越穩定。
我省優質小麥發展迅速,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總面積居全國首位,以優質強筋、優質中強筋、優質弱筋等為主的專用小麥品種已逐步成為我省主導品種。因勢利導,我省探索構建以“龍頭加工企業+國有倉儲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為核心的優質小麥訂單生產模式日漸成熟,優質小麥供應體系逐步完善。
據統計,我省年小麥加工能力為5500萬噸左右,小麥粉產量約2700萬噸,約占全國小麥粉產量的24%,位居全國第一。2023年全省小麥加工行業入統企業超600家,占全國總數的23.4%。
近年來,隨著五得利、克明面業以及山東魯花等超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的入駐,優化了全省小麥加工企業布局,進一步鞏固了我省小麥加工優勢地位。這無疑為推動優質小麥“三鏈同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借助科技的力量,從實驗室到田間到車間,一粒粒良種不斷施展“魔法”,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記者 趙春喜 見習記者 劉一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