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鄲城縣城郊鄉、胡集鄉收割機搶先開鐮,標志著該縣146萬畝小麥正式進入收割期。當日上午,在城郊鄉王樓社區一處麥田里,機手劉學沉正在收割作業。伴隨著一陣陣轟隆聲,金黃的麥穗順著傳送帶進入脫粒箱,很快便完成了收割。
“今年收成不錯。”王樓社區居民劉心愿看著金黃的麥粒,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同時,在胡集鄉晉崗村,8臺收割機同時在田間進行收割作業。為方便群眾曬糧,村委會還協調了晾曬場,安排群眾有序進行晾曬,確保顆粒歸倉。
據了解,為切實做好今年“三夏”生產工作,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秋糧適時播種,鄲城縣抓緊抓實“夏收、夏種、夏管”各個環節,早動員、早部署、早行動,全力備戰“三夏”生產。為滿足麥收需求,該縣協調投入小麥收割機3200臺,拖拉機、播種機及各類農機具2萬余臺,整合農機維修零配件供應網點30家,備足易損件、零配件,全力服務“三夏”生產。
同時,聚焦搶收搶種,設置跨區機收接待服務站點和機收服務隊,提升農機服務能力,保障農機燃油供應及道路暢通。協調多方全力抓好天氣預警、夏糧收購儲銷和科技服務,做好糧食晾曬、儲存及秋播等技術指導工作,保障農資供應,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秋糧種足種滿。
在確保安全生產方面,堅持“人防+技防”雙管齊下,加強對重點時間段的監管,健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全面落實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措施,加強秸稈“五料化”利用技術指導和推廣應用,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此外,為夯實秋糧增收,該縣結合麥收換茬時機,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并緊盯秋糧播種期,積極推廣玉米單產提升、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等項目,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盧濤 通訊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