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小的、紅的黃的、播玉米的種小麥的……5月21日,走進鄧州市腰店鎮河南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形狀、顏色、功能各異的農機讓人目不暇接,仿佛掉入農機“海洋”。
“這里面有無人駕駛拖拉機、氣吸式精量播種機等各種農機,現在看到的還僅是一部分,大部分機器已經調到外省作業了。”公司負責人沈興新說。
通過提供專業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河南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訂單面積達60多萬畝,服務范圍遍布多個省份;沈興新也稱自己是規模經營主體或種糧大戶的“田保姆”。
“有了這400多臺(套)農機設備,我們才可以在土地上大顯身手。”沈興新說。在眾多農機中,沈興新自問自答地介紹起兩臺價格百萬元以上的“新武器”。
怎么助力單產提升?
“這是一款新型播種機,全國有4臺,我們這里有2臺,能實現‘拐子苗’播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高速精量,提高種植密度,助力單產提升;播種量提升20%至30%也不會發生倒伏,在玉米種植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秸稈怎么回收?
“這是我們購買的一種新型打捆機,一天能作業1000畝,主要特點是秸稈打捆密度高,平均一捆將近400公斤;打的捆適合長距離運輸,一車能裝28至30噸。”
為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沈興新還把GPS定位、遠程監測、無人駕駛、精準作業等智能化技術,加快應用于農業生產一線,推動農機設備向智能化、多功能化升級換代,真正讓農民實現種地零壓力。
“我們‘武器’眾多,所以充滿了自信。被大家需要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沈興新說,最近他每天至少接打幾十個電話,忙著聯系客戶、調度農機、檢查農機狀態,并組織人員準備接下來的大規模麥收。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沈興新的“武器庫”將繼續更新。(記者 于濤 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