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地的麥子質量可以,把種子糧緊緊握在手里,秋種有保障了。”6月7日,新鄉縣翟坡鎮長興鋪村的小麥種子田進入收獲期,收割機在麥田里穿梭。被附近村民稱為“老牛”的牛新印,正“躲”在地頭抓起一把小麥邊看邊說。
一頂草帽,一件襯衫,兩腳泥土,黝黑臉龐。這位看起來和普通農民一樣的老牛,實際是一位遠近聞名的農民育種專家。
“媳婦天天在家嘮叨我,說兒子馬上要結婚了,送什么彩禮好呢?家里沒個閑錢,她說要把我值錢的小麥檢測儀器蒙個紅布當彩禮給親家送去。”牛新印說,只能先躲地里了,啥事都沒收麥重要,兒子結婚的事先放放。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我這8000多畝小麥繁育田里可不是普通的小麥,今年的秋種全靠它呢。”牛新印攥起一把小麥說。
“我這700多畝小麥種子田,都是老牛育出的聯邦2號、聯邦3號和聯邦4號中筋小麥。”長興鋪村鑫民合作社負責人曹愛芳說,老牛經常到地頭指導,種子田平時照顧得都非常細心,今年收獲的種子糧產量質量還行,回收以后經過檢測、篩選、包裝就可以出售了。
今年54歲的牛新印,鐘情于小麥繁育已經30多年。1988年,他跟著從事小麥育種的親戚在新鄉縣原種場學習育種。憑著鉆研的一股“牛勁”,幾十年來選育出2個國審小麥品種、6個省審小麥品種,他組建的河南聯邦種業有限公司也逐步發展成育、繁、推一體化的國家科技型創新高科技企業。
麥收時節,牛新印的公司院內變成了晾曬場,空地上晾曬的小麥和一堆堆捆綁好的麥穗樣本僅給人和車留出了行走路線。公司里1間小麥育種室和3間廠房里,擺放的全是檢驗設備和農機,都是為種子“服務”的。
“看見這個拉伸強度測試儀沒,一套下來30多萬元;這臺自走式數控試驗單粒播種機70多萬元……干了這么多年也沒存住啥錢,全都用來買新設備了。”牛新印摸著一件件設備雙目有神地說。
“育種就像育人,小麥和孩子一樣,新雜交出的小麥一兩年看不出有什么‘脾氣秉性’,有可能到四五年才能看出個大概,所以育成一個小麥品種需要傾注十多年時間。”牛新印說,育種這件事,需要的是專注、專心、專業。
“不下地永遠搞不出好品種”,牛新印就像是一頭“老黃牛”,在田間默默耕耘。從1800多個小麥樣本中雜交出1萬多個種類,再把這些種類種進幾十畝試驗田里,牛新印都要一株株親自查看。小麥生命周期這8個月左右的時間里,他幾乎7個多月陪伴在田間,其余的時間都在潛心研究小麥育種。2020年,牛新印還被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帶領研究生進行育種、增產攻關……
優質、高產,老牛育出的小麥品種經得起風雨;山東、河北、江蘇、安徽,老牛育出的小麥品種走出河南,遍及黃淮流域小麥主產區。“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牛新印純粹專注,深耕于田。(記者趙博馬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