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西平縣老王坡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內一處麥田,70歲的老丁站在麥田深處,炎炎烈日下,雖然戴著草帽,但汗水仍順著他布滿溝壑且黝黑的臉上滑落到脖頸,“謝老師,你再看一下,這小麥當種子合格不合格。”
農技推廣研究員謝耀麗聞聲向老丁走去,并隨手掐下一穗小麥,放在掌心仔細揉捻,“你看,沒有發芽、萌動,色澤雖然比往年深一些,但不影響品質,麥粒比較硬實,含水量在16%左右,現在收割正好,作為小麥種子沒一點問題。”
老丁叫丁志發,是2011年全國糧食生產表彰獎勵大會上表彰的300名種糧售糧大戶之一。從2003年丁志發大規模承包土地搞小麥種子繁育算起,20年來,他流轉土地的規模從2100畝攀升到現在的6800畝。
“自從連陰雨停那天開始,我爸就天天念叨著啥時間才能收割,一天往地里跑三四趟還嫌少。”跟著父親種植17年小麥的丁軍華說,“今年我們在4塊麥田里分別繁育了4個小麥品種,都屬于中晚熟、晚熟品種,今天收割的1600畝,種的是鄭麥136,抗穗發芽表現很好,幾乎不受前期雨水的影響。”
“深翻土地、改良土壤、選擇小麥種子、麥種包衣、撒施化肥、‘一噴三防’、麥田澆水,這些環節缺一不可。”丁志發轉過身認真地說,“冬小麥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風,五月怕雨,把小麥種好不比養孩子容易,所以我們更得科學管護、精心呵護、用心守護。”
種在地里是莊稼,收到倉庫里才能變成種子,丁軍華對此深信不疑。“咋保衛種子田?不僅前期所有管護工作要做到位,就連最后收割這一步也不能放松,要追求效率!”丁軍華介紹,兩個月前他就聯系了黑龍江的專業收割團隊,簽了合同,保證在3天內高質高效收完6800畝種子田。
“根據今天收割過磅的情況,我大致估算一下,今年我這6800畝種子田能篩選出種子400萬斤,能滿足老鄉們13.4萬畝地播種需要。”丁志發說。(記者黃華通訊員劉天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