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縣,古稱朝歌,總面積567平方公里,從太行山到華北平原,跨越山區、丘陵、平原……其山區面積占據“半壁江山”。
因為地薄、早期干旱,今年淇縣“山小麥”要比平原小麥早熟、早收10天左右。
山里缺少“割麥郎”
縣鄉干部齊幫忙
重重山嶺青幽幽,層層梯田金燦燦。6月2日,雨過天晴,黃洞鄉東掌村,太行山半山腰,幾塊“巴掌田”里的麥子熟了。
69歲的村民牛娥妞卻心急如焚:“我和老伴兒常年有病,兒女在外打工,咋能趁晴搶收,保住俺這一畝半地的口糧啊?”
“山小麥”種難,收更難。
大不過畝,小不過分,陡峭的麥田都“掛”在山上,農機無法進地,狹窄地帶連三輪車都進不了,只能靠人拉肩扛、手工收割,費力費時,對留守老人和困難戶來說,任務艱巨。如何“雨口奪糧”?可愁壞了山里百姓。
縣鄉干部組織的搶收隊翻山越嶺趕來了!一身迷彩服、一把鐮刀,哪里農戶有困難就搶收到哪里。
擼起袖子,揮舞鐮刀。6月2日早上7點,東掌村巴掌大的麥田里,黃洞鄉黨委書記陳培華帶領30多名鄉村干部和縣農業農村局干部一起幫助農戶快割、快收、快運。
上午11點,和牛娥妞一樣的5戶困難戶的山小麥,已被干部們收割好,打好捆,全部裝上三輪車。
“麥子收到家了,放心啦!”看著運回家的一捆捆小麥,牛娥妞眉開眼笑。
“與天奪糧,黃洞鄉已做好萬全準備,由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黨員組成固定幫扶隊,鄉里、縣農業農村局組成干部機動幫扶隊,直至全鄉最后一粒小麥收入家中。”陳培華說。
原來,村委會干部和包村干部早在一周前就已入戶走訪,將麥收季無勞動力的家庭登記造冊遞交給了黃洞鄉黨委、鄉政府,鄉黨委、鄉政府連夜召開會議,在全鄉14個村成立了“三夏”服務隊,幫助困難農戶搶收搶種。
“‘人盯地’‘人盯戶’‘人盯糧’,雨一停,我們就全力搶收搶種,確保顆粒歸倉。”當天,一同割麥的淇縣縣委副書記、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常務組長陳曉杰說,淇縣每個鄉鎮有2至3名縣級領導指導夏收夏種,每個村都有縣直部門單位幫扶。
適時收獲濕小麥
農機農技全跟上
6月3日,走進地處平原地區的西崗鎮郝街村。村里的麥子已進入成熟期,但因5月底陰雨綿綿,麥子水分還有點大,籽粒含水量超過30%,該咋辦?種糧大戶孫梅臣焦急地求教淇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萬紅國。
萬紅國手捻一株麥穗,搓開,將幾粒麥粒放到嘴里:“現在麥子處于乳熟期,小麥乳熟期收獲比蠟熟期收獲,一畝地能減產近200斤,你的小麥還得等幾天,而且早收水分大,容易發霉,晾曬烘干也有成本。”
“收割機已備好,下周我這200畝小麥兩天能收完。”孫梅臣說完看了一下手機,“手機微信群里,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全縣的農機調度信息一小時更新一次。”
“淇縣農業農村局組織5支專家服務隊,深入生產一線指導夏收,并針對蠟熟期、乳熟期、積水麥田,第一時間在線上線下發布管理措施。”萬紅國說,全縣850余臺收割機嚴陣以待,3個跨區服務站聯系備好320臺收割機。
“碰上連陰雨,我們龍口奪糧的底氣是政府給的。”孫梅臣說,線上線下農技指導,整裝待發的農機、提前騰空的晾曬場地,保證麥子顆粒歸倉。
“截至6月10日,淇縣29.23萬畝小麥全部收割完成。”6月10日,淇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燦豫欣喜地說,淇縣玉米預計播種面積29.07萬畝,已播種25.55萬畝,占預計播種面積的87.9%。(記者王俠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