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機長,估計油箱里的油還能再收60畝,需要聯系送油車。”機手韓文亮喊道。
“好的,我已打電話,加油站正在灌裝,估計15分鐘可以送來。”賈文歌答道。
賈文歌是郟縣安良鎮的一名機關干部,這幾天他多了個新頭銜——“機長”。
這個“機長”身兼重任:幫助機手對接農戶、安排機手吃住、負責丈量土地、協調加油站送油、給機手帶路。
“除了不收錢,能幫的必須幫,他們千里迢迢來河南幫咱收小麥,咱必須提供最悉心的服務,盡最大努力幫助群眾減少損失。”6月5日下午,在安良鎮巖郭村的農田里,看著來自陜西渭南的4臺收割機轟鳴著來回作業,賈文歌笑著說。
“預計明天上午10點巖郭村的小麥收完,結束就帶車去老山薛村。”說完,賈文歌又接到該鎮鎮長孟岸東的電話,開始第二天的收割安排。只見他黝黑的皮膚上滿是汗漬和灰塵。
安良鎮共有麥田5萬多畝,其中六成處于山區,因為缺水普遍早熟,連續的陰雨天氣給搶收任務帶來一定的影響。
為了幫助群眾搶收搶曬,該鎮抽調干部24小時在崗,全鎮本地收割機原則上在家門口作業。安良鎮黨委、鎮政府通過縣農機中心緊急聯系了河北、湖北、山西、陜西和駐馬店等地的27臺收割機,其中包含適應性更強的履帶式收割機9臺。
“一車一負責人,臨時當‘機長’,為機手安心作業提供服務。”6月3日凌晨4點36分,當27臺收割機即將下高速到達郟縣前,安良鎮黨委書記張建政在微信工作群里一一分派對接人。作為鎮黨委書記,他也認領了一臺。
“我們之前在外地一畝小麥收割費用是七八十元,沒想到郟縣的服務這么好,到了鎮里就安排飯,鎮干部直接帶到地頭,還幫助我們測量面積,服務這么好,后來我們商量了一下,決定統一定價,每畝最高不超過60元。”駐馬店機手黃安裝說。
“飯菜很可口,葷素都有,晚上還可以洗澡,有地方曬衣服,心情好干活也舒心,今天可以收330畝。”韓文亮說。(記者丁需學通訊員張鴻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