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南陽市臥龍區青華鎮嶺上村的麥田間,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收正在進行。
69歲的趙士奎老人站在地頭,注視著收割機來來往往,機器發出隆隆的轟鳴聲,格外響亮。收割機駛過,“麥浪”逐漸消失,伴隨著收割機尾部吐出的碎末,秸稈鋪成一條條小路。滿倉后,麥粒從收割機里跳躍而出,堆起一座座小山。
“早上8點開始收,幾個小時了還沒好好吃頓飯。”看著麥粒歸倉,趙士奎暫時忘記饑餓,他一心想把麥子早點兒收回家。
道路兩旁近200畝的小麥都是趙士奎的弟弟流轉租種的,此刻弟弟正在家中給已搶收的小麥通風降溫。趙士奎主動要求到地頭幫忙照應。
更辛苦的是兩名來自陜西的父子農機手?!盃攦簜z從早上上了收割機,輪流干活,就沒下來過,午飯都是在農機上吃的。”趙士奎說。
同為勞動者,趙士奎打心眼兒里心疼這些農機手,“但沒法兒呀,必須在下雨前把麥子搶收到家。”
在麥田里等待的還有兩名村干部?!斑@塊地割得差不多了吧?還得多長時間能收完?”嶺上村黨支部副書記郭興讓扯著嗓子問農機手。
“村里還有幾戶也想趕緊把麥收了,我過來問問時間趕得上不?!惫d讓說。協調農機、守護“三夏”已成為連日來基層干部的工作常態。
在不遠處的蔡莊村,農機手焦聚猛駕駛150馬力的播種機。“這段時間墑情好,趁勢把玉米、花生種上,過幾天就能出苗了!”焦聚猛顧不上多說幾句話,跳上播種機旋耕土地、播種花生。
據氣象分析,南陽市6月4日還將有一次大范圍降水天氣,農民在搶時搶收搶曬小麥,搶抓土壤墑情適宜的有利時機,搶時早播。(記者孟向東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娟李梔子)